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然后知足

我的教与学

 
 
 

日志

 
 

请慎用激将法  

2017-09-01 16:55:39|  分类: 职业有病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作为一种应对策略,三十六计中的激将法早期用于战争,统帅用各种刺激性的话语,刺激将领出征。它利用的是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中积极的一面,以反话等刺激方式,激起人不服输的情绪,调动人的潜能,促使人下决心去完成某事。比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西游记》第七十六回三魔见老魔怪他,他又作个激将法等。

现在,激将法也被广泛用于学校教育中,某些情况下,坚硬的激将法比柔软的苦口婆心更有效;但是,使用激将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看清对象。不是所有人都适用激将法,比如新生,还做不到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对于无所谓的学生,激将法未必是大绝招;而对于悟性较差的人,在无法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之前,他可能认为老师是在瞧不起他,于他而言,激将法反倒成了辱骂法”“贬损法

    二、不可繁复使用。繁复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看到有功效,便反复使用。这就好比将一把刀放在磨刀石上反复的磨,超过了刀刃的锋利值,结果越磨越钝,人亦如此,承受得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受性,变得麻木,正如经年的农药杀不死耐药的棉铃虫。二是明显毫无用处,却还要用。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你的用意,加之本身又非常忤逆,往往会导致他反唇相讥或恣意顶撞。

    三、关注风险。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激将法有潜在的风险。用得好,收效显著;用过了或用错了,就有可能成为渐行渐远的死对头。老师在使用前如果没有做好合适的风险评估,最好不要轻易使用,尤其是言语过激的激将法,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毕竟苦口的良药不是人人都受用。对后期风险缺乏正确的研判,导致极端事件发生的也非个案。

    四、注意场合。以激励班集体为目的,激将法可以在公开场合进行,就像《战狼2》里的“召集令”,将军历数敌人来犯的事实,然后爆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冷锋们的斗志就激活了。如果只对某个个体采取激将法,则需要回避所有人,找一个私密的场合进行。毕竟,激将法往往是用怀疑的口吻或不相信的语调,里面包含着许多教训的因子,语气也比循循善诱要激越得多,若是被老师当众劈头盖脑的激将一番,让他面子挂不住,往往适得其反。

    五、确定期望值。心理学认为,激将法暗含的期望值必须略高于人的实际认知水平,且经过短期努力可以达到。如果期望值过高,让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就会使其丧失羞耻心,导致逆向反应。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潜在的发展区,激将的期望目标无论高低都不管用,因为恨铁不成钢而一律使用激将法,可能会让师生身心俱疲。将铁全部变成钢是不切实际的,最好的方法是让愿意成为铁的人做一块好铁。

六、防止破窗效应。激将法使用前,要合理评估使用环境,如果大环境风气不正,群体对积极进取毫无感知,激将法就很容易激起群体对抗情绪,用得越多,效果越差,班风不醇厚,不能对全班贸然采取激将法,一旦群体中有人公开对抗,其他人就会效仿,破窗效应加剧了坏班风的形成。激将法比较适用风气端正、集体舆论正确的环境,它需要良好的心理气氛和舆论环境作铺垫。

    七、关注心理承受力。虽说劝将不如激将,但每个人承受外界刺激都有一个限度。在这个限度内,刺激的强度和内驱力成正比,使用激将法,能越激越发;如果超过这一限度,就会让内驱力降低,压力变成了阻力。激将法之所以能成为,凭的是技巧,借的是力度,即使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绝不可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谓“兔子急了还咬人”,就是这个道理。

    八、满足激将需求。对于个性开朗、悟性很高、自尊心强的人,他们往往有激将需求,激将法里可以包藏较高的要求;对自卑怯弱者最好不用;对漫不经心者,若是他有发展潜力,可以试探着刺激一下,若是引起了不良反应,那就得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对踏实认真、努力与能力相匹配的人,即使要用,也得让他知道你的善意。激将法最适合那些能满足老师的激将需求,同时又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的人,这些人虽然情商高,但往往自控力较差,他们会认为老师激他是瞧得起他,希望他“更好”,且自认为能达到“更好”。

   一个人的情商指数、心理欲望、抱负水平和激励动力,决定着激将法的效用。之所以我们激将法里的“反语”狠话被人当成了伤自尊的利箭,估计与上述因素有关。那些经常把孩子惹毛了的老师,不妨关注一下激将技巧,提高施法水平,不要让激将法变成了互相伤害

  评论这张
 
阅读(22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