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然后知足

我的教与学

 
 
 

日志

 
 

同感心——让师生沟通更加通畅  

2016-12-06 10:41:16|  分类: 地道说教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同感心——让沟通更顺畅 

【发表于2016年第10期《湖北教育》和2016年12月《黄石教育》】

同感心——让师生沟通更加通畅 - 黄石老鼠 - 黄石老鼠

 (前言部分为编者加——作者注)

一、案例

小俊和易君是同班同学,进入高一开始恋爱。

“女孩子,自尊第一重要!你吗!”班主任恼火地说。

经历过无数次的猛烈批评之后,他们走得更近,更“肆无忌惮”。为什么在两个涉世未深的孩子面前,苦口的良药和严苛的校规都无济于事?究其原因,我们根本就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感同身受,同感心去对待他们。

二、同感心的概念及其意义

同感心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56提出的,他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为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特殊科学贡献奖,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所谓同感心,指的是“助人者能正确了解案主,敏锐觉察案主的内在感受,并将这些了解以符合案主当时感受的语言传递给,深刻的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了解的思想和感受。”(卡尔·罗杰斯《学习的自由》)

具有同感心的沟通,不是以客观的、外在的或个人的参照标准来看待外物,而是设身处地的以当事人的参照标准去看待它。即使倾诉者的叙述与你的为人处事态度和价值观截然不同,倾听者还是要了解和接受对方,做出积极的回应。

同感心理论在欧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领域。

教师的同感心一种教育能力,它要求教师进入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了解的内容准确的学生,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关照他人的沟通能力。

三、同感心在师生交流中的规避原则

交流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一)时间。一个班几十同学,如果每处理一件事都要抽出单独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时间是交流的重要因素,选择时间远没有选择机会来得更直接有效。比如通过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在接受知识性提问时,不失时机地给他提出相关的建议。交流的意义在于关注,当一个学生了解到教师在关注自己,他的潜动力就被激活。“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朱小蔓,教育家)

(二)年龄。中学处于人生的反抗期,主要表现要求与成人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与成人在观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的烦躁等。学生与师长年龄不同,生活阅历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一样。这些都容易造成沟通的困难。小俊和易君在观念上已经和父母有了冲突,教师就不能再站在“师徒如父子高度替他们的父母重复训诫

(三)语言。教师喜欢用居高临下的职业术语与学生交流,学生对空洞的说教做不到心领神会;贴心的话语才是最有效的。

(四)身心健康。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会让交流变得困难。教师带着恶感,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学生恋爱损害了自己的班级声誉,就失去了对学生的个体情感关照,谈话往往会演变为师生之间愤怒情感的较量。

(五)环境。一个相对少噪音、少干扰、较隐密的场合更适合交流的顺利进行。恋爱的话题肯定在公开场合展开“屡教不改”的学生在教室里接受建议,会受到同学的嬉笑;在办公室接受批评,会遭到老师的“围攻”

(六)态度。生硬、过激的批评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鱼死网破。小俊和易君几次出走,正是长期的感情积压所致。

四、同感心的交流技巧

排除了交流的不利因素,还要注意交流的技巧。

交流分为口语和非口语两大类。同感心的口语交流要求态度要亲切、环境要轻松、话语要顺耳。师生谈话应建立在学生主诉、教师倾听的前提下,尤其是对犯错的学生,不要随意打断他的陈述,更不能出语粗暴、恣意揣测。最有害的交流是恶语相向,言此即彼,历数过失,上纲上线。

其次是非口语交流。非口语交流包括姿势、动作、眼神、表情等。“非口语沟通较口语沟通更具影响力,如果口语和非口语所传达的讯息不一致,人们宁可选择相信后者。”(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当学生发现教师在谈话中带着厌恶的表情、不断做着厌烦的手势交流就意味着失败。中接听电话,边批改作业边谈话,任由旁人介入谈话,会让学生心不在焉甚至反感。

“适当的沉默与言语的表达具有同样支持的效果。”(《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沉默分为教师的沉默回答和学生的沉默应对。当我们面临悲伤而不知道说什么时,沉默是最好的表达。沉默还具有心理暗示的意义。所谓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面对小俊和易君诉说、哽咽或失语教师最好选择适当的沉默,而不是连珠炮式的追问。

谈话的前提。事出有因,我们却只专注结果。对于学生恋爱,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恋爱了”这个结果,却很少想到他们“为什么”要恋爱。易君的父亲为了传宗接代,承担“超生”的后果,将二女儿易君“错误”的带到世上来,他把一切转嫁到易君身上,参加她的家长会。小俊自小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父亲再婚后生了个男孩将小俊放在老家,不管不顾。孩子的错误,往往是父母预设的。找不到事因,就无法矫正结果。

易君和小俊在面对追问和指责时,常常表现出的冷漠与逆反并非藐视教师和校纪,他们或激愤或沉默的态度恰恰说明他们的举步维艰。那些隐藏在恋爱背后的故事,是难以启齿的心酸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同情,也得不到教师的积极应对。恋爱,在少年的心里,是一块不得已打上去的情感补丁,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只好“移情别恋”,可惜班主任在用“自尊”训诫时,刚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如果教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的替他们着想,给他们更多的同情和关注,给他们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所谓“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不会变得如此复杂;如果我们能运用同感心,就能及时化解孩子的苦闷,让沟通变得更加通畅

 

  评论这张
 
阅读(14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