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好像很少再听到有人提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了。
未必它也跟其他应时即景的口号一样,仅是一个口号而已?抑或时间长了,事实摆在那里,不好意思再说?好像除了学校工地包工头、校舍维修工和耗材供应商,教育似乎越来越不受人待见。
市长满意吗?一提到教育问题,他就给与教育有关的人士逐一剃头问责;校长满意吗?一开会就火冒三丈;家长满意吗?校闹成为继医闹被法治消灭之后,更为猛烈的社会现象;老师满意吗?他们的口袋里也装满了奉献给教育的炮火;学生满意吗?厌学、忤逆、腹诽、顶撞的阴霾密布在学校的上空;社会满意吗?看看新闻和跟帖就知道除了失望,就是诋毁。
教育为什么越来越让人民不满意了呢?我们不能一味地以为人民“众口难调”,人民暂时对教育不满意,不是人民的错,是我们自己出了状况,久病成良医,我们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曾经的所谓“理念”,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
一是“质量”意识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学校达成的普遍认知。“质量”就是“教学质量”,就是“升学率”。由学生成绩构成的“教学质量”,被认定为“办学效益”,成了学校的生命线。没有成绩,就没有龙虎榜;没有龙虎榜,就没有生源;没有生源,就没有成绩。
为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质量”需求,学校主动编织了这根绞索,一小波成人带着一大波孩子在里面奋力潜游,追逐“质量”的波涛。教育的本意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进了这个怪圈,“全面发展”就变成了“一面发展”,说好了的“教育方针”,变成了“一面针”。
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仅剩下成绩,社会对“人才”的录用,仅通过考试,人社局的同志出试卷、改试卷,夙兴夜寐,他们不是在去往“笔试”的路上,就是在去往“面试”的路上。道德再崇高,动手能力再强,成果、荣誉再多,面对成绩,这些“附件”其实都是“无用件”。
应试的社会需要应试的教育,“质量”意识让教育剑走偏锋,无数声名显赫的学校,因为“质量”成了全国的样板,让人趋之若鹜。所谓相形见绌,那些“质量”一般的学校,就只好在泥潭里垂死挣扎,基础教育一身污泥的形象真的不耐看。
二是“一切”意识
《马太福音》里有句话:“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世界和凯撒的世界从此变得安宁。当人们无法分清各自的职权责利的时候,喜欢借用这句话,比如“学校的归学校,政府的归政府”,“学校的归学校,家长的的归家长”,“学校的归学校,局长的归局长”。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社会分工不同,教育何必大包大揽。
但是属于“政府”“家庭”“局长”的,学校通吃。孩子一进校园,学业、安全、成长、品格……一切都归于学校,政府、家庭、局长唯一能做的就是“追责”。
迫于形势,附庸流俗,学校从迫不得已,到逆来顺受,再到主动接受,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三步曲”,于是便有了 “一切为了……,为了……的一切,为了一切的……”的“办学目标”,甚至完全做不到任何一个“一切”的人,都喜欢将此奉为圭膏,三个“一切”成了教育最大的谎言。
设计师们分不清哪些是“上帝”的,哪些是“凯撒”的,最终便只能将“一切”的职责权利归咎给“工程师”。人们对“工程师”的抱怨,是认错了对象,让“工程师”成为“代罪羔羊”。
三是“感恩”意识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感恩”教育当成一项必不可少的学校活动,集体洗脚、班会教育、树立楷模、全员征文、结集出书……学校玩“感恩”教育,就像是一场闹剧,“闹眼子”的新鲜事层出不穷。感恩是人家的家务事,学校跑出来多事,多少有些滑稽。如果说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家长是事实,已经严重到了需要外人(学校)去教育的地步,也只能说明有太多的家庭出了问题!学校教育干嘛要像姨妈、姑姑那样去承担这一部分责任?如果学生“感恩”教师需要教育,也只能说明老师没有做到讨人喜欢!
一个人形成感恩意识,需要时间和历练。跟太小的孩子讲成人道理,有悖人性,他们内心的感恩意识,是必须等到成年之后的,需要自己去激活。比如离开父母去遥远的外地上学,碰到一生中从未遇见过的“不顺心”“不愉快”,就知道什么叫“在家千日好”,就会突然想起自己的父母,甚而至于泪如雨下。
学校闹“感恩”教育,在孩子看来,不过是一项“学习任务”,跟完成普通的作业没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不会真的因为洗一次脚、写一篇文章、听一场报告就能激起内心最深的情感。
四是“安全”意识
“没有安全,就没有学校”“安全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没有安全,何来教育”……大会小会,我们听惯了这些言论。为了强化学校的安全意识,专题报告者会列举很多极端的、耸人听闻的校园安全事故。
我只想问一下,围墙倾覆压死人、厕所垮塌打死人、楼道狭窄挤死人……是概率事件还是必然事件?围墙、厕所、楼道是谁修的?使用期是多少年?维修需要多少年?能容纳的人数是多少?当初的设计师们总不能像开发商一样,钱收了房子交了,就拍屁股走人吧?
学生进了校门,生死都由学校负责。这是社会与教育行政部门达成的“广泛共识”。多少年来的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让学校和老师已经做到了极致,只是由于“不能预知”的原因,才会出现“安全事故”,比如学生自杀,原因是学校不仅没有在走廊安装全封闭的垂直铁丝网,而且也没有在楼与楼之间逐层安装横向兜底的防护网。前天,理工的一名学生因为靠在栏杆上跟女朋友视频聊天,不慎摔亡,几十名亲属奔赴学校,要死要活,让学校承担100%的责任,如果不同意,就跳楼。大学如此,何况中小学。
孩子在学校出事,学校兜底负责。即使明知跟学校毫无关系,但“赔偿”“校闹”“问责”“处罚”每个环节都不能少。学校一旦发生极端事件,短则几个月不得安宁,长则好几年走不出阴影,校长、老师出门,一个个活像脸上刺了字的林冲,垂头丧气地走在道义的流放途中。
学校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当然只能“安全第一”了,凡是不安全的活动,即使是单杠这么简单的运动,也必须取消,至于一切户外活动,都被明文件止。
不是学校不重视安全,安全是全社会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哪个孩子不怕死?但是,与虎共舞有人敢,死飞单车有人骑,危险水域有人去……
有了这四个“意识”,教育根本好不起来;将这四项“意识”贯穿学校始终,教育当然不能让人民满意。
教育到底是什么?学校到底要做什么?说不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