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然后知足

我的教与学

 
 
 

日志

 
 

敬业,不能违规  

2017-06-27 16:19:52|  分类: 职业有病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敬业,不能违规 - 黄石老鼠 - 黄石老鼠  同一件事做久了,会出现两种可能,要么变得麻痹大意,要么变得自信过度。比如班主任工作。

 头条里有这样一个“问答”。(“描述”细节省略)某寄宿制初中一次卫生大检查,某班因卫生不达标被学校通报批评。班主任老师大光其火,便决定挑选放假这一天,将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留下来,把教室彻底打扫一遍。结果,教室的卫生从下午四点放假时做起,到晚上八点钟还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班主任老师遂决定,下周放假前继续……你怎么看?

 班主任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他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班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是教书育人的“敬业符”。但没有想到的是,被某种负面情绪逼急了的孩子,想着其他的同学回到了幸福的家,吃着一周来最美的一顿晚餐,便花了四个小时去做集体有意识的消极对抗,那意思非常明显:坚决不配合,坚决不完成任务。

敬业,不能违规 - 黄石老鼠 - 黄石老鼠 虽然班主任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担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但是,却选错了时间。全校都放假了,偌大的校园就留下他们饿着肚子做卫生,你叫他们怎么想?能没有怨言吗?任何惩罚性措施旨在让人纠错,虚心接受,一旦选错了时间节点,实施者反倒陷入了自我惩罚:你也回不了家,赔上了与家人欢聚的宝贵时间,而且也得跟着忍受饥饿的折磨,还得一边生气,一边为他们晚上回家的安全问题而提心吊胆。

 其次,利用放假进行惩戒,除了上面几条高大上的理由,也能看出老师存有几分泄愤心态。一是自己(班上)的名誉被不认真的学生毁了;一是学校的通报批评并不公正,自己的班做得并不差。选择全校放假的时间去“补救”,明显有些刻意,毛(熊)孩子能懂;如果不懂,就辜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用消极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动——本周的“活动结果”是失败的,如果下周末他们还是不“积极主动的改正错误”,怎么办?如果“吃一堑长一智”的他们采取更消极的态度忤逆,全部都跑了,怎么办?或者惩戒完成后都“刻意”的逃到网吧里去让家长找不着,怎么办?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是可以的,但不能泄愤,更不能以暴制暴,孩子人小鬼大,他们更善于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让他不舒服,他会让你更不开心。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惩罚并不能让每个受罚者从此成为“好人”,要不然,怎么会有“屡教不改”一说?所谓“屡教不改”,也叫“屡罚不改”。

 再次,虽然班主任把未完成任务的孩子留下来,是征得了家长同意的,家长也很配合,前前后后接走了孩子,但是,晚上八点多钟,学校地处偏远,公交早已停运,开(租)车赶到学校把饥肠辘辘的孩子接回家,家长的心态都是平和的吗?都能站在老师的立场上理解老师的做法、体味惩罚的意义吗?下次,万一家长们一生气,把孩子甩给你,你还真的得用车子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您说最后到底是谁惩罚了谁?

敬业,不能违规 - 黄石老鼠 - 黄石老鼠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关学”,这么晚了才让回家,安全问题谁负责?一个显性的事实已经摆在那里:部分孩子离校后,直接去了网吧!家长终于找到了孩子,表面看来你的安全责任已经付清,但是,“关学”接孩子与放学接孩子是两码事,万一在路途中发生了意外(谁能保证不出意外!),你不能免责,也不能心安。不是你“关学”,就不会导致“这一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条简单的逻辑链,你是攻不破的。说句走极端的话,办学,必须“胆小如鼠”。您打开过“头条”吗?上面有无数学校的偶发事件和处理结果。您不能太自信,认为“这事儿”不可能发生在您身上,干脆自我麻醉,心存侥幸,失去敬畏心,这种心态,相当于是在“坐等出事”。

最后一个问题,就算是出于“育人”的善心,也不能违规操作。放假就是放假,把学生留在空荡荡的校园,且不说可能的意外,单是其中一条,就无法给个令人满意的“说法”:谁授权放假期间老师可以“关学”?谁授权放假期间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各种惩罚性任务?周末放假后的那段时间,的确是他们的休息时间,你无权剥夺他们的“休息权”,别小瞧了毛(熊)孩子,他们在这方面的法律(自我保护)意识比老师强多啦。再说了,就算惩罚到能让自己“舒服”,也不能抵消上次挨的批评,也不能吓唬别人下次不敢再批评你;更何况这种“虐心”的做法,跟体罚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严重,如果我是家长,我也有腹诽。

敬业,不能违规 - 黄石老鼠 - 黄石老鼠

 讲真,出于敬业的需要,学生未完成任务,理当重做、受罚,但选取不恰当的时间,采用不合适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甚至有可能让矛盾激化,因“积怨太深”而影响后续工作。倘若不慎将自己陷入被动境地,滑到阴沟里去了,到那时,恐怕还真的不会有人愿意为您的所谓敬业精神去开脱,您不必“挑战不可能”。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靠负面情绪去消极对抗,是无法消弭孩子犯下的错的,也无法产生对冲效果。

教育,不能无敬畏之心;教书,不是冒险的职业;育人,不能把惩戒当目的;敬业,不能以违规作代价。

  评论这张
 
阅读(22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