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然后知足

我的教与学

 
 
 

日志

 
 

我们该跟人如何说话?  

2017-10-16 11:34:35|  分类: 地道说教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见人人话,见鬼说鬼话

我们一直用这句话去怀疑别人的人生,感觉凡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过话”的铁定是个小人。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是,小人常得志,这结果就有点让人泪奔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有谁能做到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那将是一副怎样的光景!

我们常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用在与人沟通交流上应该也是合适的与人说话,必须观察对方的年龄、身份、职、地位等,同时还要估摸说话的环境、场合,察言观色;摸不清这些,就不要随便开口。杨子荣在威虎山只能说黑话、匪话、鬼话,因为他见的是“鬼”;他见到203就只能以下属下的身份说白话、官话、人话,因为他见的是“人”。如果将听话对象颠倒过来,跟座山雕说人话,跟少剑波说鬼话,那他就一分钟都混不下去。搞定座山雕,绝不能做政治思想工作,见鬼说人话。

一些“混得开”和“混得好”的人,往往具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言语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过话”未必是个贬义词人说话,要根据语言环境“审时度势”,不可“耿直”到看不清对象很多人“混不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说话,没有弄清自己的身份,也看不到身处的环境,分不清说话的场合,忽略了听话者的年龄、身份特征。

一言不合就闹得个不愉快,是说话人不懂得说话的技巧。

我们常常出于苦口婆心的目的与人讲道理,到头来却不欢而散,甚至留下了芥蒂,闹得人际关系紧张,那是我们盲目听信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不懂得变通。良药未必皆苦口,太苦了可以加点甘草或加糖;忠言未必逆耳,动听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加糖的良药不一定会失去疗效,亲和的忠言也不一定没有说服力。相反,“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铁定是让人难受的。与人谈话,如果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往往适得其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我们的苦心。

有的人服软,有的人服硬。与陌生人交流,要对对方进行话语前的评估,开头尽量少说话,听他怎么讲,从他的用语揣摩他的为人。比如在谈判中,我们有可能碰到一个狠角色,如果他是个外强中干、装腔作势的人,你就不必不瘟不火的跟他讲道理,最好不藏不掖,态度鲜明,等他噼里啪啦一通,口吐白沫说完,就给他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论,没有空白,不打省略号,不给回旋的余地,让他知道有理不在声高,有利不在话多,知道什么叫四两拨千斤,什么叫强中更有强中手,那种不毒舌、不凶残的“斗狠”,一般的狠人是招架不住的。

对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与人交流,必须揣摩他的心理。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与商家讨价还价,这是一项很见功力的话语活动。跟诚实守信的人讨价还价,我们的用语里有“讲价”一词;跟态度蛮横的人讨价还价,我们只能“砍价”。“讲”和“砍”在用语上只一字之隔,但对策完全不一样。温良恭谦和粗鲁野蛮有一个共同点:他不让步,你不掏钱;你不掏钱,他冇得生意。我们不会无聊到平白无故的与陌生人“吵架”,他赚钱,你省钱,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硬道理。明白自己的“心理价位”,抓住对方的真实想法,是话语的基础。“议价”社会,商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客户也不是待宰的羔羊。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过话”,有何不妥?

 

  评论这张
 
阅读(27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