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然后知足

我的教与学

 
 
 

日志

 
 

古诗文阅读 诗词  

2015-10-27 10:57:36|  分类: 语文市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古诗文阅读·诗词

 

一、近五年全国卷Ⅰ试题及解析(第8-9题,11

2011年】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答案】①诗歌开篇触景生情,(点明第一个要点,1分)诗人行经萦纡泾水,放眼望去,满目荒凉,“欲销魂”三字脱口而出;诗歌结尾,由“数里黄沙”引发出“不堪回首”深沉喟叹。(围绕第一个要点分析如何处理情景关系,1分。下同)②诗歌颔联和颈联描摹所见,寓情于景。村落残破,古碑兀立,云雪绕山,烟伴残阳,景色昏暗——凄凉的景色渗透着诗人悲怆的感情。③凄凉的景色衬托的是诗人极其哀愁的心境,破败凋零的景象更是暗喻了大唐王朝衰败的现实。尤其诗到最后,见秦国古碑,心有感慨,秦国的强大已不堪回首,大唐衰败已成定局。哀伤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忧愁,也反映了大唐王朝衰败的现状。


2012年】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如答出借景抒情,应也可酌情给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3年】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2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3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2分)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2分)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

 

2014年】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

【答案】末尾两句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5年】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抱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复习备考

1、试题简析

年份

 

 

朝代

文体

题量

分值

注解

2011

春日秦国怀古

 

2

11

5+6

2012

思远人    

晏几道

2013

鹊桥仙  

 

2014

阮郎归   

无名氏

2015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近五年诗词鉴赏,考查的均为唐诗宋词。其中20112015是唐诗,其余三年是宋词。

从选材的篇幅看,都比较短,没有考长诗和慢词。

五年来,本题均设置11分,两道小题,第1小题5分,第2小题6分。考查涵盖考纲内容,涉及语言和技巧(结构、风格、词句赏析、表现手法等),表情达意(句意、情感、人物形象等)。

五年中有四年对原作做了注解。

 

2、备考对策

1)准确筛选文本信息

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筛选信息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筛选信息,用原材料中的词句直接或化用作答。

2014年《阮郎归》第8小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对本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可以选择原词中的短语作答,如“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雨晴”“日西”等,也可以化用这些短语,如“春风吹雨,残红满地,池水寒凉,风雨虽停,太阳西沉,暮色暗淡”等,化用最佳。

通过原材料筛选信息,归纳提炼,然后作答。

更多的题目需要将重要信息先行筛选出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如2011年《春日秦国怀古》第8小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从诗歌的标题看,这是一首怀古诗,诗歌首句点明“销魂”,结合注解对“销魂”的注解,可知整首诗是写“极其哀愁”的。那么,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呢?自然是通过写景。要找到诗人的情,自然要找到诗中描述的景。诗歌从第二句开始写“荒郊一望”之景:泾水弯弯曲曲绕着远处的村子;因为放牧过度,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田地无人耕种,古碑尚存;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围绕苍山,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远行路上尽是黄沙……如此荒凉景色,让人见“古碑”生哀情,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现如今唐王朝却国势日衰,“荒郊一望”, “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结合上面的阅读信息,归纳整理成答案即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站在荒郊远望,只见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不见耕作,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不堪回首”的悲苦之情油然而生。

综述类诗歌鉴赏题,筛选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是分(赏)析的关键,得出的结论要有原作中的材料作为印证(满足题干“简要分析”的要求),如果筛选的信息本身不准确,归纳时就会顾此失彼,费劲的赏析也没有什么用。

2)关注比较阅读

五年来,从出题形式看,全国卷1虽然没有直接拿出两则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但是,2015年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8小题却以另一种形式考查了比较阅读:“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初高中)课文,按照题干要求作答,既考查了学生的背诵,也考查了诗歌赏析,考查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观察全国各地最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无论是出示两则材料的比较阅读,还是从课内到课外延伸的比较阅读,不是个别现象。比如湖北卷,2010年第1小题“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2011年给出刘敞的《登城》和苏轼的《望湖楼晚景》两首诗,设置了三道小题,每道题都涉及到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这种考查方式值得关注,日常复习,要关注初高中教材。

联系到教材的比较阅读,顺手考了背诵!

3)注意考查的侧重点

这几年的诗歌考查,侧重点无外乎下面几样:一是考查古人练字造句的功夫。很多省市的卷面频繁出现炼字题,如湖北卷,2012年要求对“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2014年问诗歌如何表现“早发”之“早”和“背”字的表达效果等,都是着眼于练字的考查。

最近五年全国卷1没有直接考查炼字,但考查“造句”成为经常。比如2012年的两道小题,第一小题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的作用,第二小题问“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的关系和“红笺为无色”的原因。

无论遣词还是造句,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即都为表情达意服务,答题时要仔细体会字或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是考查表现手法。2011年要求回答“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查的是诗歌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哀景抒哀情的表现手法;2013年问“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使用典故的作用。2015年要求考生把原材料“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分析描写角度的不同,考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2013年的湖北卷要求赏析原作“飘逸”的风格等。考生要对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风格等作全面的了解。

三是考查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内容考查涵盖面广,有形象、意象、思想、情感等,考生要在平常的复习中分类掌握古人在诗词中喜欢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了解古诗词表情达意的类型化特征,比如送别诗、登高诗、怀古诗、边塞诗、田园诗等惯常表达的情感。若是能将具体的诗歌划归成若干个类型,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分析起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等问题时,就比较容易下笔。

2011年的唐诗《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的宋词《思远人》、2015年的唐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等,考查的就是怀古诗、闺怨词、留别诗,这些类型的诗词,表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都有类型化特征,以前学习过很多,要学会归纳总结。

4)明确答题要求

能筛选出重要信息,只是完成了答题的第一步,如何去表达才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到某道题,要仔细分析题干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既不要多答或少答,更不要答非所问。如果是简述,就作提要式回答;如果需简要分析,除了答出要点,还要分析。

比如2012年第8小题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这是两个问题,都没有要求简析,各用一两句话作提纲挈领式回答就行了。

 2013年第8小题问“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这两问也没有要求作“简要分析”,只需要用一两句话回答就可以了。第一问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第二问答:“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需要简析的题目,大多有类似2011年第8小题“请简要分析”的具体要求。这类题目,如果不注意“请简要分析”的要求,仅是用一两句话回答要点,就会严重失分。

有一类题目,并没有在题干明示“请简要分析”,但从提问方式看,仍需要简述。比如2012年第9小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如果仅回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哀景抒哀情”三个要点,就只能得一半的分;这道题需要在三个要点后面分别作出简要分析。

注意分值。一问6分,必须分析。

5)弄清答题套路,务求答题规范

有些题目在答题时有基本的套路和步骤。比如“结合作品举例赏析”这类题型,就需要用“通过……表达了……”之类的套路去表述。比较阅读类题型,常采用的表述步骤是:先把其中一个表述完,再表述另一个,不要随意交叉,免得头绪凌乱;从表述的内部结构看,要点之间需有对应关系,照应要周全,不能前后错位,否则,会影响答题效果。

比如2015年第8小题,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答案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该答案先陈述完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分析,再完成对原材料《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的分析,用分号隔开两层意思,其内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条理清晰。

答案:(先答完一首诗,再对应第一首回答第二首诗)

分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

作者“轮台东门送君去”,看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闻说”边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这些都直接描写了“雪满天山路”的壮美;

这些都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只有弄清楚了答题套路,才能做到答题规范。下面以2011年第9题为例,简要分析一下诗歌鉴赏题如何做到答题规范。   

要完成这道6分题,首先得回答这首诗的情景关系,然后再分析如何处理这种情景关系。显然,这道题要分两步走。首先找准这首诗的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然后再分析诗歌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如果仅回答要点,就无法满足题干要求。最能契合规范答题要求的具体步骤是,按照三个要点,分三层回答,每个要点连同分析成为答案的三大部分,用分号或句号、序号隔开。参考答案:(答完第一个要点,然后分析,依次进行。)

 

分值

 

分值

诗歌开篇触景生情。

1

诗人行经萦纡泾水,放眼望去,满目荒凉,“欲销魂”三字脱口而出;诗歌结尾,由“数里黄沙”引发出“不堪回首”深沉喟叹。

1

诗歌颔联和颈联描摹所见,寓情于景。

1

村落残破,古碑兀立,云雪绕山,烟伴残阳,景色昏暗——凄凉的景色渗透着诗人悲怆的感情。

1

以哀景写哀情。

1

凄凉的景色衬托的是诗人极其哀愁的心境,破败凋零的景象更是暗喻了大唐王朝衰败的现实。

1

6)不能用直译代替作答

诗词鉴赏题,不是文言文翻译题,决不可用直接翻译文本语句的方式作答。我们可以直接抽取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句,组织语言,给从文中抽取的信息加引号作答;也可以意会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分析理解、鉴赏评价肯定有翻译的成分,但必须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不能直译整句或整篇。

2013年第8小题问“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面看来,翻译一下就可以了,事实上,如果仅限于翻译,会严重失分。要在结合句意的基础上加以解说,答案应融合考生的理解和感悟: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很多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却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2012年《思远人》两道题都在设问时都直接提到了诗句,“……‘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要回答具体的问题,就必须结合特定的句意,再加上个人的理解去作答。回答第一问,可以这样表述:“红叶黄花秋意晚” 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第二问可答:“临窗滴”是指临窗滴下的泪水,“就砚旋研墨”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去研墨,暗指主人公是在和泪作书。“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主人公情到深处,在作书时不停的流泪,泪水落到红笺上,红笺被泪水浸湿而褪去了颜色。

 诗歌鉴赏,直译诗句永远不能成为答案。

7)诗词鉴赏题要做到五俱全

见:http://xudx8618.blog.163.com/blog/static/46368853201592110544355/

 

  评论这张
 
阅读(44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